军姿雄壮声音嘹亮铁甲傲立北京长安大街
威武庄严气贯长虹铁血男儿书写承德荣耀
神圣的军礼,精神抖擞的战士,装甲车上装载着具有震慑力的先进导弹——在2015年9月3日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由驻承德空军某部官兵组成的方队威武亮相。为了这短暂却又精彩的72秒,他们经历了近10个月的艰苦磨炼:寒冬里,官兵们每天至少进行10个小时的训练;强风下,训练强度不减,没人喊苦喊累;酷暑时,穿着厚厚的防弹服、沉重的作战靴、密不透风的钢盔,每天每个战士流下的汗水能有1公升。婚礼,推迟了;亲人病重,不能看望;家人离世,无法奔丧……
承德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要为部队争光,为驻地争光,为双拥模范城建设添砖加瓦。这是驻承德某空军导弹团方队在祖国首都向承德父老许下的最坚定的诺言,他们履诺践诺,在长安街上写下了属于承德的荣耀。
2、崔石林
半个世纪踏遍承德山山水水被人戏称水怪
矢志不渝甘做城市挖井人注解平凡至伟
他,是河北地质四队高级工程师,是人们嘴里说的人到、水到的水怪。
一年365天,他几乎都奔波在大山里。夏天,脚掌磨出了血泡;冬天,两只手全是冻疮。为了赶回承德交地质报告,他和同事急中生智装成犯人,才挤上每天唯一的一班汽车;跳蚤、虱子是缺水旱庄的特产,咬得一身包是常事儿。
半个世纪,崔石林走遍了承德的山山水水,矢志不渝地追寻着承德地下水的精灵。他与同事一起完成承德历史上第一次缺水旱庄调查,为承德山区寻水源525孔,数万人喝上甘甜饮水。他用脚步丈量承德山水,实地勘测承德丹霞景观20余处,从地质的烟云深处探寻脉络,让更多的人爱上承德美景。
3、王福国
民营企业家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
扶危济困投巨资大爱之心胜于财富
家庭贫困,14岁的王福国辍学在家,土里刨食的日子让他开始有了改变生活的想法。于是,他成了丰宁胡麻营乡第一个不种地的人,放牛、养兔、养猪、外出打工、跑运输,并成立了涉猎多个行业的丰宁顺达矿业集团。
王福国富裕了,农民出身的他知道农民的苦,更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10年里,他帮助过多位有着求学梦的寒门学子、怀揣就业梦的农家子弟、一心想要健康梦的贫困家庭……10年里,王福国投资修建村里的公路,为乡村卫生院购置医疗设备,为全县五保老人捐赠棉衣,植树造林、修建新民居……2011年,王福国受村里党员群众的一致推选,担任了河东村党支部书记,开始谋划了以工哺农,产业富民,带动就业的发展路子……多年来,全村60%的农户成为了园区一员,过去祖祖辈辈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农民有了稳定收入,户均增收2万余元。
不为什么留名青史,就是希望能够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彼此拉一把,是这个社会最温暖的行为!心存大爱,话却最朴实。
4、李振海
身残志坚白手起家艰难创出一片天
一根拐杖行走山间为民开出富裕路
一副磨得发亮的拐杖,扛起了全村人致富的希望。
2000年的一场车祸,使平泉县台头山乡何杖子村的李振海左腿造成粉碎性骨折,落下了终身残疾。为了帮双亲分忧,初中毕业的他主动放弃学业,独自一人来到东北,当过服务员、进过作坊、下过车间……几经辗转,在朋友的帮助下李振海开始创业。别人6点半下班,我就做到7点;别人回家吃饭,我就随便吃点再去加班。10年,李振海终于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听说家乡父老想致富的愿望,他当即决定放下已有的事业,回来做这只领头羊。修路、引水、开山、建厂,曾经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落后的山村盖起了厂房,而200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全部由他支付,为此李振海掏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但他始终坚持,因为他知道,他是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5、刘福君
小山庄引领创办诗歌乐园打造文化名村
诗上庄老老少少以诗为魂书写燕山神话
仅有500多口人的上庄村,因为创造了一手锄头一手诗的文化奇观,被当今文坛誉为诗上庄现象。上庄村以文化为引领打造个性化乡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实现这一看似神话之事的人,就是市文联副主席、著名诗人刘福君。
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先后走出以当代诗人刘章为代表的4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位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2012年起, 刘福君在家乡上庄村把诗上庄作为乡村文化建设项目的主题,把文化、生态与诗意融合,让诗歌融入每一位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村里资金跟不上,自己先掏腰包垫上;没有设计师、施工队,他亲自操刀;最重要的是把诗歌作为人文景观呈现在自然风貌中:用溪间鹅卵石砌起基座,在村路旁镌刻中外名诗,开辟诗歌园、诗歌馆,建设诗人之家,从而使诗上庄成为承德乃至全国的文化乡村的名片,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并受到中央级媒体关注。
他以农民子弟的本性与诗人的良知,为家乡父老开辟着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为他们编织这乡村幸福生活的美好梦想。
6、宋立国
冒浓烟踏烈火危难之中尽显英雄本色
勇担当尽职责人民警察无愧闪光警徽
春寒料峭的晚上,承德县富裕村前后两条街同时突发大火,现场火势猛烈。增援未到,来不及多想,他最先冲向火海,为的是把生命的阳光带给瘫痪在床的乡亲。架梯子,爬墙头,跳进了浓烟弥漫的院子。高温炙烤,皮肤灼痛;浓烟熏呛,呼吸困难;拼命救援,体力透支,但火海中,依旧为他人托起生的希望。
危险面前,他根本无需选择,因为这瞬间的壮举,源自于他的内心品质。作为承德县公安局石灰窑派出所指导员,他视百姓利益高于一切。冒浓烟,踏烈火,他不仅是最美的逆行者,更是将人民警察的职业精神发扬光大的践行者。
7、王峥
自学新媒体用正义的力量守护一方平安
创立公众号靠互联网平台凝聚更多善心
他自学新媒体,探索建立了覆盖10万余人的平安承德新媒体平台——正义的力量;他借助平台凝聚数十个公益组织、爱心联盟和志愿者协会等团体,共同弘扬正气、扶贫济困。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平安哥。
作为承德市政法系统的一名普通干部,王峥常说,自己老土了,跟不上潮流了。但就是这样一个自认为落伍的人,却利用一年多的时间,自主探索网络宣传途径,成功建立了3个微信公众号,建成32个正义的力量微信群,吸引了社会团体负责人、爱心人士等5000余人加入,覆盖网友达10万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在他的倡导下,承德市公交车、出租车张贴平安车贴标志14000余张,借助平台帮助患病儿童30余人,实现山区孩子微心愿80余个,通过平台筹得善款30余万元……帮助别人真的会上瘾!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8、杨秀梅
办起心明图书室为盲人明灯指路
播洒阳光雨露传递人间博大慈善情怀
47岁的杨秀梅自幼因病双目失明,12岁起在北京读盲人学校,一读就是8年,成为承德为数不多拥有系统学习经历的盲人。她开过按摩室,在图书馆演讲,免费教盲人手工……她要给盲人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一个失去光明的人,第一次开始认识自我,第一次能感受有色彩的生活,声音于她而言,就是抚摸世界的触角。在双桥区南园小区的家中,她开办的心明图书室可以同时容纳两名盲人朋友阅读图书,还可以免费为大家拷贝图书回家收听。在这千余部有声图书和音乐中,有文学名著、艺术类作品、医学类作品以及各种优美的国内外名人名家演奏演唱曲目。
她看不见这个世界,却为盲人开创了一个世界。她的双眼如此明亮,指引盲人寻找人生的方向。
9、寇凤林
四十春秋一人一校呕心沥血育桃李
大山情深矢志不渝甘将责任扛在肩
一座大山,一所学校,一名教师,一群孩子。40年,隆化尖沟门教学点的寇凤林老师一人一校,从一名年纪轻轻的帅小伙变成了头发花白的小老头儿。这40年,他不仅是孩子的希望,也是家长的主心骨。有他在,村里就有爱学习、懂礼貌的好孩子;有他在,村里就有能走出去有本事的孩子。
别人离开的时候,他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他还在耕作。学校撤并,他毅然选择独自留下,自此学前班和一、二年级20多个懵懂孩子的明天被他扛在了肩上。
长年的劳累,病魔的侵袭,妻子的离世……衰老、自责、愧疚刻满了他那沧桑的脸,然而站上讲台,面对懵懂稚嫩的孩子时,他依然热情未减。宁可亏自己,也不能亏孩子!孩子,正是他最深情的眷恋。
10、赵云、赵亮亮父子
父子挺身而出爬冰救人何惧生死
甘搭生命之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石
在距岸边三四米处的冰水里,脸朝下卧着一位老太太,一动不动,一名抱孩子的妇女正在拼命呼喊着救命……
这是兴隆县挂兰峪镇村民赵亮亮在前往村委会开会途中看到的情景。救人要紧!与他一起奔向河边救人的,还有父亲赵云。冰面嘎嘎作响,部分开始开裂。紧要关头,父子俩急中生智,趴在冰面上,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后边的人拉着前面人的腿。他们匍匐前行,终于救起了老人。上岸以后,父子二人急忙给老人拍打后背,按压前胸,直到老人把呛的水都吐出来……当听村医说大妈身体没有大碍后,父子俩才换下结了冰的棉袄,悄然消失在人群里。
这对父子,在冰面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
11、刘佩仿
辞职回乡创业柔肩托起富民梦
矢志摘帽脱贫实干换得民众心
低矮的房屋,残断的院落,泥泞的土路,还有那900多辛勤耕种却未能脱贫的农民。然而一个女人的到来,却让这个村子完成了它几百年来的第一次富裕美丽的蜕变。她就是丰宁黄旗镇城根营村村主任——刘佩仿。
辞职、回乡、创业,先富不忘众乡亲,当选山村领头人;修坝、垫地、打井,打造万亩蔬菜园,样样为民谋福利;跑资金、拉项目、搞建设,建设农业产业一体化,件件事情亲力亲为。村里就是一个家,别拿我当干部看,我就是来服务的,帮大家把日子越过越好的!这是一个大山里的女村干部说出来的响当当的话!
12、张忠国
胸怀梦想敢闯敢拼奔跑在时代的前沿
执着前行用互联网的力量改变着世界
1998年,大学毕业的张忠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刚刚兴起的互联网行业当中,他预见到,这一行业将改变无数人的生活习惯和轨迹。
十多年来,他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先后做过体育、招聘、电商、资讯、图书等等网站。他是数字英才网联合创始人、草根网创始人、孔夫子旧书网运营总监、三只笨熊联合创始人、台湾岛旅游网创始人。他创出台湾自由行一面旗帜,并创造了多个第一:国内第一个开发台湾民宿,做出了完善的台湾民宿在线预订系统;国内除福建地区以外,唯一一个推出了邮轮海峡号船票在线预订系统;国内第一个提供台湾当地拼车服务;国内第一个提供赴台游手机卡服务……
他的青春岁月里比其他人更深刻地体味孤独奋斗,努力坚守,也用自己的故事为年轻人讲述了创客的果敢作为。
13、袁玉玲、石国斌、袁佳梦一家三口
马路天使默默无闻不问得失甘奉献
一家两代节俭为本孝义当先传家风
环卫工,被浪漫地称作城市美容师。袁玉玲在这唰唰的声响中,每天反复清扫滦平县城的长街。十几年,她走了几万里,用碎了几百把笤帚,磨破了几十双鞋。在县城边的垃圾山,丈夫石国斌每天开着垃圾车拉走3吨垃圾,12年来已经清理垃圾上万吨……
在这个月收入只有2200元的家里,夫妻俩要承担4位老人、1位患病大哥,还有1个女儿共计8口人的生活费,勤俭节约成了根本:沙发床是垃圾堆扛回的,桌子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彩电是100块钱收来的,摩托车是卖破烂买下的……
正值豆蔻年华,女儿袁佳梦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给母亲捡回一个易拉罐,每天最愿意做的是给父母洗脚。而每为女儿攒下一枚硬币,都是父母最美的祈盼与夙愿。这个不被任何人在意的家庭,平凡得如同路边的一粒石子,弹奏的却是近在咫尺的天籁之音。
14、管文军
十二载隔空对月小保安自强不息为梦追逐
历波折永不言弃名律师央视演绎精彩人生
他,是兴隆三道河乡东庄村最穷农户的儿子。一出生就伴随着几千元的罚款,他挖蝎子、刨药材,用微薄收入换来姐弟俩上学的保障。
他,是一个中专文凭的小保安。在学校里,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读好书,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法律专业的大专和本科文凭。在保安的工作中,巡逻的路灯下、换岗的角落里,他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苦修法律知识,并最终通过了司法考试。
他,还是以最小年龄登上央视《法律讲堂》的律师。从2013年1月至今,管文军站在央视的讲台上,面对同样是主讲人的博士、博士后们,从容而又淡定,成为该栏目首次录制就能直接播出的律师,也是栏目自开播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
在别人眼里,他为年轻人创造了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范本。在自己心里,他却是那只动作缓慢却永不言弃的蜗牛。
15、李守中
让后人不忘历史历尽劫难未曾搁笔
《燕山魂》终得出版了却老人生前遗愿
年少时颠沛流离、饱受兵燹之苦、备尝亡国奴滋味,这在滦平县桑园村李守中的心中成为抹不去的记忆。如果不加以记载,就漏掉了日本法西斯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血债!
为了让后人不忘历史,李守中于1972年1月的一个夜里,开始动笔撰写这部长篇小说。每晚,他把吃饭用的小方桌放到炕头,让妻子用被子遮住窗户防止透光,然后点上煤油灯,开始奋笔疾书。记录下来的那些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常让他泪流满面。没钱买纸,他就靠一只母鸡下蛋来换钱。等一写完,家人再用装化肥的塑料袋薄膜包好,分藏在厕所、猪圈、鸡窝。
写作后期他突发脑血栓,半身不遂。即便这样,也没有阻挡他完成小说的决心。从70余万字的初稿到15万字的精华,直到去世,李守中一直没等来小说的出版。
2015年6月,《燕山魂》终得出版。家国沦亡,生灵涂炭,中国军民的英勇不屈、浴血抗敌,都在这部倾尽心血、迟到近半个世纪的小说中得以生动再现。
儿女们在他的坟前,终于可以向他告慰:爸爸,您安息吧!
16、汪淑华
农家女苦学法律逆袭人生终圆律师梦
以己之长誓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天
12年坚持不懈,只有初中学历的她触摸到了梦想。丈夫遭遇车祸,维权遇困,儿子面临高考,自己被查出乳腺癌……她将压力和不幸化为前进的动力,通过自学读完了中专、大专、法律专科、法律本科。术后一周,她裹着绷带,拖着引流管,奔赴考场。天道酬勤,她终在号称全国第一大考的司法考试中突围过关,成为一名律师。由于丈夫的遭遇,她立志成为专门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律师。扶危济困,无偿辩护都是常有的事。
从一个农家女到专业律师,从普通百姓到最美隆化人,有人说,她逆袭了人生,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理想的风帆从不曾落下。如今,以律师的身份帮助更多的人,是她新的梦想。
17、刘宗林
七旬老人守护长城四十载涓滴见沧海
只缘心中一片情痴心不改无悔也无憾
曾经的狼烟烽火,早已褪去。但这段明长城,却并不寂寞,这是因为有了他的倾情守望。承德县东小白旗乡榆树底村村民刘宗林在这里,一守就是四十年。
一身迷彩服,手里拎着一把镐头,背着一个口袋,除杂草、捡垃圾、清树根,刘宗林做得一丝不苟。身教胜于言传,在他多年的带动下,如今长城脚下的村民也都逐渐变成了长城的保护者。
寒来暑往,长城上的一砖一瓦,熟悉他;周围的一草一木,认识他。他与长城做伴,深情对望。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定负起这个责任,谁也别想动这儿文物。这守护长城的决心,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不离不弃的深情。
18、李清中夫妇
命运多舛姐弟同患尿毒症生命垂危
不屈抗争父母各自捐肾续写舐犊深情
这个家庭是不幸的。承德县石灰窑乡河西村李清中的一双儿女先后患上尿毒症,都需要透析维持生命,每次几百元的透析费用让这个仅靠夫妇俩打零工维生的家庭债台高筑。迫于无奈,李清中在家里建起了透析室。消毒灯、消毒液、白大褂,他每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扮演医生,为儿女透析。而每次透析的数据,则成了记在他脑海里最重要的信息。
这个家庭又是幸运的。为了救治一双儿女,李清中夫妇决定捐献自己的肾脏。经过检查,夫妻二人的肾脏与孩子配型成功。妻子段淑花的肾脏已经成功移植到儿子体内。待时机成熟,李清中和女儿也将进行肾脏移植手术。儿子说:父母给了我们两次生命!夫妻俩说:无论几次,只要儿女需要,就会去做!
19、郭凤芝
身残志坚农家女成为民间美术大师
心灵手巧用玉米秸秆绘就美好世界
21年前,突然的一场重病让她失去了听力。18年前,粮食企业体制改革,她由丰宁县城一名幼儿园教师无奈地成了失去经济来源的下岗职工。疾病和生活没有击倒她,反而激起了她与命运抗争的斗志。凭借小时候练就的一双巧手,她开始用高粱和玉米秸秆做秸秆画。北京奥运会期间,她的玉米秸秆画《升腾》被影视巨星成龙拍下赠予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残奥会期间,她的《盛世腾龙》被清华大学教授普颖华赴新加坡讲学时赠送给新加坡商会。
苦命的人更能体味别人的痛苦,也更愿意帮助别人脱离困苦。多年来,作为民间美术大师,她招收下岗女工做徒弟,带领她们一起走进玉米秸秆画的艺术世界;她担任聋哑学生的特教老师,教他们设计构图;她多方协调,让公交车开进了村里,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
大家说,好人有好报。她说,大家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回报。
20、徐冉
困境中坚强面对用柔软扛起重担
磨难中笑对人生用真情传递温暖
原本清贫却幸福的小日子,因为哥哥突患急性白血病陷入困境。父母去了北京轮班照顾哥哥,滦平县的家里就只剩下这个年仅12岁的小女孩。
为了让父母安心,在独自生活的日子里,年少懂事的徐冉变得更坚强。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一到假期她就奔赴北京,天天给哥哥做饭、喂饭,帮他擦背,陪他说话,给他讲有趣的故事……哪里有她,哪里就有欢笑。爸爸妈妈还有哥哥,都不容易,我能做的就是帮家里多分担一些,守好我们的家。
在滦平县第三中学,徐冉是一个懂事明理、出类拔萃的好学生。家里一摞摞的奖状、证书是对她的优秀最真实的肯定。组织同学们去光荣院当志愿者,走进社区用行动去宣传环保……她用爱心把阳光、朝气、微笑传递给了每一个人。
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她相信人的生命力正是在这种困苦磨练中才强大起来的。
由市委宣传部、承德日报社连续11年主办的振兴承德十大新闻事件、感动承德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现已成为承德市一项品牌性新闻文化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大读者可在1月12日至16日,通过邮寄《承德日报》、《承德晚报》所登选票进行投票(承德市车站路新居宅14号承德日报总编室),或者登陆和合承德网(www.hehechengde.cn)参与投票评选,手机用户可扫描选票右侧承德日报、承德晚报二维码加关注后,即可投票。